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构建了一种基于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的农药载体系统,显著降低了阿维菌素对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生态毒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纳米农药在增强生物活性及减少用量方面优势突出,然而,其对非靶标生物的生态安全风险是公众重要关注点。本研究以土壤非靶标生物蚯蚓为对象,系统评估了阿维菌素负载型LDHs纳米农药(LDHs-AVM)在土壤中的释放行为、生物积累特征及其对蚯蚓生理和分子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阿维菌素原药相比,LDHs-AVM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降低了2.9倍,具备更持久的控释性能;蚯蚓体内有效成分积累量减少35%,显著降低了暴露风险。纳米载体LDHs可显著激活蚯蚓的抗氧化和解毒系统,相关解毒基因(如CYP2E1与GSH合成通路)表达量提升2.8~22.5倍,蚯蚓体内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下降,显著降低了阿维菌素对蚯蚓的毒性作用。该研究为高效低风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控释技术减少施药频次,并协同激活非靶标生物的内源性解毒机制,为土壤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已出站博士后石琳琳为论文第一作者,潘兴鲁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6批特别资助(站中)项目的资助。
图1 Mg/Al LDHs-AVM杂化物对蚯蚓的安全性评估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5.126778。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