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虫苯甲酰胺的主要特性和使用技术
发布日期:2025-07-31 信息来源:《农药科学与管理》2025年第5期 作者:吉林省农药检定所刘冬华、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李开轩供稿

 

1  主要性能

       该药为鱼尼丁(肌肉)受体激活剂,激活害虫的鱼尼丁受体,使受体通道非正常长时间开放,导致其无限制释放细胞内储存的钙离子,钙库衰竭,引起肌肉调节衰弱、麻痹直至最后死亡。

1.1  该药作用途径以胃毒为主,有一定触杀作用,但不是主要杀虫途径,无熏蒸作用。

1.2  该药为内吸性杀虫剂,渗透性强。药剂可以被植物吸收运输到植物全身各处,害虫吃完有毒的叶、茎、花后死亡。药剂还具有较强渗透性,能穿过茎部表皮细胞层进入木质部,从而沿木质部传导至未施药的其他部位。

1.3  该药对幼虫活性高,对大龄成虫防效不高,对卵基本无效。但对刚孵出的幼虫杀伤性强,幼虫咬破卵壳接触孵面药剂将中毒而死。因此,宜在低龄幼虫期使用,最好在卵孵盛期使用,尤其是在已产生抗性的地区。

1.4  该药被摄入后昆虫立即停止取食,不再产生危害,但速效性较差。害虫摄入后死亡过程为:快速停止取食(大概7 min左右)→活力丧失→回吐→肌肉麻痹→显著抑制生产→24~72 h内死亡。

1.5  该药在植物体内降解相对缓慢,有持效期长的特点。一般可维持防治效果14 d以上。

1.6  该药在土壤中有固着性,流动性较差,降解半衰期<2~12个月。

1.7  该药杀虫活性高,杀虫谱广,应用作物多。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并且可以导致某些鳞翅目昆虫交配过程紊乱,能降低多种夜蛾科害虫的产卵率。对鞘翅目的象甲科和叶甲科、同翅目的粉虱科、双翅目的潜蝇科等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其活性明显低于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应当根据价格性能比确定是否选用。

1.8  该药对哺乳动物和脊椎动物较为安全。昆虫的鱼尼丁受体仅一种,而哺乳动物的鱼尼丁受体有3种,且昆虫的鱼尼丁受体与哺乳动物相似性较低。该药对昆虫鱼尼丁受体的活性是对哺乳动物活性的300倍,显示出高选择性,对哺乳动物毒性低。在我国登记的毒性级别为微毒,对施药人员安全。

1.9  该药对鸟、鱼、虾等脊椎动物以及蜜蜂毒性低,对寄生天敌、捕食天敌等环境有益生物较为安全,但对家蚕毒性高。

1.10  该药混配性强。可与甲氨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虱螨脲、茚虫威、虫螨腈等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混配使用,可扩大杀虫范围,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杀虫速效性,延长持效期或降低使用成本。

2  主要使用技术

2.1  施药适期:在害虫低龄时使用,最好在卵孵盛期使用。

2.2  严格按照标签标注的使用方法使用。对于喷雾施用的,采用弥雾或细喷雾效果更好。

2.3  根据产品登记的作物确定其每季最多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2.4  当气温高、田间蒸发量大时,应选择早上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用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用药液量,也可以更好地增加作物的受药液量和渗透性,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

3  现已登记的主要作物和防治对象

表1  现已登记的主要作物和防治对象

表2  现已登记的混配制剂主要剂型及其配比

4  注意事项

       在遵守使用农药一般注意事项的前提下,使用本品应注意以下事项:

4.1  该药对番茄、茄子等敏感,易出现斑点、凋萎等现象;柑橘、梨、桑树等果树的新叶期和展叶期对其敏感,易使叶片变黄,可导致果实变小,影响果实产量和质量。

4.2  大风天或预计1 h之内下雨,请勿施药。但该药耐雨水冲刷,喷药2 h后下雨,无须再补喷。

4.3  本品是国际杀虫剂抗性治理委员会分类28组杀虫剂,为更好地避免抗性的产生,一季作物建议使用本品不得超过2次。在靶标害虫的当代,若使用本品且能连续使用2次,但在靶标害虫的下一代,推荐与不同作用机理即非28族化合物轮换使用。

4.4  本品在碱性条件下易解离,不可与强酸、强碱性物质混用。

4.5  对藻类与家蚕等剧毒,蚕室和桑园区附近禁止使用,使用时应注意与桑蚕保持一定的隔离带,避免漂移到桑叶上。蜜源作物花期、赤眼蜂等天敌放飞区禁止使用。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