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创新产品,论道行业趋势——“高峰论坛与信息发布会”助您从容应对2020年
发布日期:2019-11-25 作者: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 柏亚罗 顾林玲

       “第三十五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在榕城福州盛大召开,“高峰论坛与信息发布会”是“会中会”中的重头戏。业界领导、专家亲临会场,纵谈创新产品,论道行业趋势,为与会代表从容应对2020年复杂的市场形势增加筹码。

       “高峰论坛与信息发布会”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江门市植保有限公司协办;福建省植保植检总站、厦门市凤凰创意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承办。

       “高峰论坛”“信息发布会”分别由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执掌主持话筒。

       精彩的专家报告之后,王凤乐首席专家宣布,2020年“第三十六届中国植保双交会”将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召开。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

 

高效低风险小分子绿色农药,是农药创新的方向

       宋宝安院士是贵州大学校长,在绿色农药发展领域颇有建树,他不仅对国内外创制农药如数家珍,而且亲自率队创制了多个高效低风险小分子绿色农药(如毒氟磷、香草硫缩病醚等),是我国农药绿色发展的领军人物。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

       宋院士说,农药绿色化,是根本上实现农药减施增效的有效途径。

       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研究课题、研发平台等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农药的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创制农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已成为具有自主创新农药能力的国家,未来或将成为世界农药创制的中心。

       近30年来,我国自主创制能力明显提升,有些品种甚至达到了跨国公司的创制水准。期间,我国自主创制了20多个杀菌剂:氟吗啉、氰烯菌酯、毒氟磷、丁吡吗啉、氨基寡糖素、宁南霉素、噻菌铜、申嗪霉素、噻唑锌、啶菌噁唑、烯肟菌胺、烯肟菌酯、金核霉素、长川霉素、苯醚菌酯、氟唑活化酯、丁香菌酯、唑菌酯、唑胺菌酯、氯啶菌酯、甲噻诱胺、苯并烯菌酮、氟醚菌酰胺等;18个杀虫剂:哌虫啶、环氧虫啶、四氯虫酰胺、乙唑螨腈、戊吡虫胍、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呋喃虫酰肼、氯氟醚菊酯、氯胺磷、苦皮藤素、丁虫腈、环氧虫啉、氯噻啉、氯溴虫腈、硫肟醚、硫氟肟醚、氟螨、硝虫硫磷等;10个除草剂:环吡氟草酮、双唑草酮、二氯喹啉草酮、单嘧磺隆、单嘧磺酯、丙酯草醚、异丙酯草醚、甲硫嘧磺隆、双甲胺草磷、氯酰草膦;6个植物生长调节剂:维生素C-钛络合物、14-羟基芸苔素甾醇、S-诱抗素、呋苯硫脲、菊胺酯、苯哒嗪丙酯。

       目前,我国自主创新、处于登记阶段的农药品种有:香草硫缩病醚、苯唑氟草酮、三唑磺草酮、甲磺酰菌唑、喹草酮、唑虫酯、SY-1604SY-1602等。

       在国际市场,拜耳、科迪华、先正达等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相继推出了一批具有新颖作用机制或新颖骨架的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引领国际市场新潮流。如杀虫剂中的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环溴虫酰胺、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三氟苯嘧啶、二氯噻吡嘧啶(dicloromezotiaz);杀菌剂中的氟唑菌酰胺、氟唑菌酰羟胺、联苯吡菌胺、氟吡菌酰胺、氟噻唑吡乙酮、氯氟醚菌唑(mefentrifluconazole)等;除草剂中的氟氯吡啶酯、氯氟吡啶酯、氯丙嘧啶酸、苯嘧磺草胺、氟吡草酮、三嗪茚草胺(indaziflam)、L-草铵膦等。在近5年上市的杀虫剂(环溴虫酰胺、双丙环虫酯、四氯虫酰胺、三氟苯嘧啶、tioxazafen、乙唑螨腈)中,环溴虫酰胺、双丙环虫酯具有全新作用机理,尤其值得关注。

       宋院士说,当今国际新农药创制研究趋势呈现三大特点:新的生物技术引领、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多学科发展的推进。

       RNA农药兴起于近两年,是农业上又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将为人类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全新的解决途径。

       免疫诱抗控害技术的发展,将减少农药的用量。新型植物免疫调控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将成为农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宋院士说,高效低风险小分子绿色农药是农药创新的方向。在贵州大学牵头主持的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和制剂研发与示范》中,已经取得多个标志性成果。如新除草剂环吡氟草酮取得正式登记,专家组评价道:这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应用于小麦田防除禾本科杂草,为抗性看麦娘等恶性杂草防控提供了全新药剂;新杀虫剂环氧虫啶取得正式登记,有效防治水稻稻飞虱、甘蓝蚜虫等;新杀菌剂丁吡吗啉取得正式登记,被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列为两减专项关键技术取得的14项标志性成果之一……

       宋院士指出,未来农药绿色重点发展方向是:持续推进绿色农药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建设、持续优化绿色农药产业健康发展、持续建设农药高效化利用技术体系。

新老政策衔接,关注产业链管理动态

       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2年多以来,我国的农药管理步上了新的轨道,农药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康、有序;然而,在新老政策的衔接过程中,难免又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副总农艺师、研究员姜辉在会上分析了我国农药管理政策的趋势。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副总农艺师、研究员姜辉

       他说,在农药管理新形势下,我们既要关注国家与行业政策,又要关注行业管理法规及产品开发要求等。

       如“产品开发要求”的核心包括:物化安全性(MSDS:生产/流通/使用/回收)、作物安全性(后茬作物/抗药性风险/合理使用)、健康安全性(职业暴露/膳食风险/动植物代谢)、环境安全性(生态风险/环境代谢/废弃物回收)等;采取的管理手段是:风险评估与跟踪监测。

       农药管理涉及上下游整个产业链,包括产品研发、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使用环节、上下游供应、国内外义务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政策体系,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提高对政策的敏感性,以便更高效率地调整工作重心和工作内容,满足新形势下的政策要求。

       在农药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大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急需管理部门解决;随着农药的发展,也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姜研究员对业内关切的问题进行了罗列,涉及生产许可证与产品登记证、续展登记与新资料要求、专供出口、标签安全间隔期、隐性添加、问题溯源、药害鉴定等许多方面。这些问题也是管理部门一直在研究,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药管理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

“斗”蛾刚刚开始,我辈尚需努力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粮农组织(FAO)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今年1月首次入侵我国,从云南逐步向北扩散蔓延。据统计,今年全国有25个省份发现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超过1,600多万亩,造成的产量损失很小。表明我国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首战告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战役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幺蛾”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会上,该所袁会珠研究员不仅介绍了不同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的生物活性,还介绍了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的制剂剂型和施药技术等。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袁会珠

       14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的杀卵活性研究表明,苯氧威、吡丙醚杀卵活性最好,在10 mg/L剂量下仍能完全抑制卵的孵化;溴氰虫酰胺、除虫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的杀卵活性为50%70%,其他杀虫剂杀卵活性介于20%50%之间;相比高浓度100 mg/L剂量处理,低浓度10 mg/L剂量处理的杀卵活性均有所下降;甲氧虫酰肼在两个处理浓度下的杀卵活性均低于30%,不建议作为杀卵剂使用。

       吡丙醚较之虱螨脲和阿维菌素能够100%抑制卵的孵化,高浓度下虱螨脲和阿维菌素能够高效杀死初孵幼虫,尤其是虱螨脲在低浓度下能接近100%地杀死初孵幼虫。研究表明,这3个药剂均可用于草地贪夜蛾卵和初孵幼虫期的防治。

       高浓度下,虱螨脲和阿维菌素对1龄幼虫活性均高达95%以上,且虱螨脲对2龄、3龄和4龄的毒力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低浓度下对4龄的致死率为40%左右,可知,虱螨脲在卵~1龄期和4龄以上幼虫期使用最佳;高浓度下,阿维菌素对2龄以上幼虫生物活性低于30%,适合在1龄及更早期防治,吡丙醚则对1龄以上幼虫基本无生物活性,不适合在1龄及更高龄期使用。

       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依次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茚虫威>高效氯氰菊酯。

       草地贪夜蛾不仅危害玉米,对其他作物也存在危害风险。研究表明,草地贪夜蛾的初孵幼虫在小麦上的存活率与玉米并无显著差异,高达90%以上。值得引起重视的是:饲喂48 h小麦后对草地贪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和多功能氧化酶的影响显著高于饲喂玉米48 h,而对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说明草地贪夜蛾取食小麦具有造成更强耐药性的潜在风险。

       研究团队还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处理技术对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的防效。研究表明,采用种子处理技术,克百威、硫双威的防效大于90%,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的防效大于80%,新烟碱类杀虫剂基本无效。

       对拔节-大喇叭口期的喷雾技术的研究表明,小雾滴药效好,抗性产生慢;雾滴沉积分布均匀很重要;地面喷雾结合航空喷雾技术,早期作物每亩地施药液量1015 L;中后期,地面机械喷雾每亩地施药液量 2530 L,才能保证药效;中后期航空喷雾药效差。在相同的原药成本下,6%甲维·茚虫威超低容量液剂(UL)和1%甲维盐UL都具有优异的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5%氯虫苯甲酰胺UL在较低的用量下(有效用量1 g/667 m2)具有良好的保叶和杀虫效果。3%呋虫胺UL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基本无效。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对玉米喇叭口期撒施颗粒剂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研究结果表明,药后1天、3天和7天,3种颗粒剂(0.2%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颗粒剂、0.2%甲维盐药肥颗粒剂、0.2%甲维盐颗粒剂)对草地贪夜蛾的最低防效为88.75%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表明,在大喇叭口期用无人机撒施颗粒,棒三叶的沉积最多,可以达到37/株,而玉米棒三叶对雌穗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田间观察表明,无人机撒施颗粒剂,在玉米心叶中沉积良好。

       袁会珠研究员总结道,草地贪夜蛾为害密集且隐蔽,为害作物种类多;截至目前,相继报道了田间为害玉米、甘蔗、甘蓝、马铃薯、花生、早播小麦和冬粉薯;常规手动喷雾和丢施颗粒剂效率低;亟需筛选有效杀虫剂和探索施药新技术。袁研究员说:“‘斗’蛾刚刚开始,我辈尚需努力!”

2020年重大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累计发生面积约45亿亩次

       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黄冲博士回顾了2019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概况,发布了2020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他说,2019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发生平稳,轻于近年。据初步统计,全国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43亿亩次,防治面积60亿亩次。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华南、江南等地玉米产区发生1,620万亩,防治面积2,271万亩次,未造成明显危害。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麦区中等流行,轻于2018年。水稻“两迁”害虫中等偏重发生,呈回升态势。玉米螟、棉铃虫、二化螟、马铃薯晚疫病在部分地区重发;稻飞虱、黏虫、草地螟等在局部地区发生高密度点片。随着免耕浅耕等生产方式推广应用,小麦茎基腐病、玉米穗腐病等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

 

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黄冲博士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对农业生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预计2020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将偏重发生,重于2019年,累计发生面积约45亿亩次。2020年将是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的关键年,对玉米等作物生产威胁大。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重发风险高。水稻纹枯病、小麦蚜虫、二化螟、玉米螟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黏虫、棉铃虫等在部分地区偏重发生。草地螟在东北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点片。

拜耳全新产品:入田、极显

       近年来,拜耳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多个新产品,其中包括杀菌剂入田和杀虫剂极显。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总监任璐博士详细介绍了这两个产品。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总监任璐博士

       入田为24.1%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6.9%肟菌酯+17.2%异噻菌胺),是拜耳开发的全新水稻种子处理杀菌剂,干种子包衣,在我国登记防治水稻恶苗病、稻瘟病(苗瘟、叶瘟)。对绝大部分水稻安全。

       异噻菌胺是全新的植物系统性抗性诱导剂,不直接作用于病原菌,预防性施药,启动植物自身防御机制,保护植物免受病害侵染。异噻菌胺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不易产生抗性,且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入田+拜耳独特的成膜剂拜力膜组合,可以锁住入田中绝大部分有效成分。试验表明,入田中异噻菌胺、肟菌酯在种子表面的持留率达到甚至超过99%,不会对环境和水生生物产生影响。

       入田可持效防治恶苗病。秧田期:入田1520 mL/kg种子+拜力膜2 mL/kg种子防效优异,高于咪鲜胺,与精甲·咯菌腈62.5FS的防效相当;分蘖到孕穗期:入田1520 mL/kg种子+拜力膜2 mL/kg种子防效优异,显著高于咪鲜胺、精甲·咯菌腈62.5FS

       入田还可高效防治分蘖末期前稻瘟病。苗瘟:入田1520 mL/kg种子+拜力膜2 mL/kg种子能够有效防治苗期稻瘟病,优于叶面喷雾的防治效果。叶瘟(分蘖末期前):入田1520 mL/kg种子+拜力膜2 mL/kg种子能够有效防治分蘖末期前叶瘟,与叶面喷雾防效相当。

       极显,“极其所爱、显其所能”,是拜耳开发的新一代小虫杀虫剂。

       拜耳股份公司在我国登记了96%氟吡呋喃酮原药和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商品名:极显)。极显登记防治番茄烟粉虱,叶面喷雾,制剂用量为3040毫升/亩。极显正扩作登记,防治柑橘木虱;未来的扩作方向是:烟草蚜虫、桃树蚜虫、马铃薯蚜虫、棉花蚜虫。

       中国成为极显在全球的第42个上市国家。其在墨西哥番茄上的销售额为3,500万元人民币,成为番茄烟粉虱防治的首选产品;在美国柑橘上的销售额为8,000万元人民币,成为防治柑橘木虱最大的药剂。

       据任璐博士介绍,极显不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IRAC将其归类为4D亚组,而新烟碱类杀虫剂在4A亚组。极显与吡虫啉及其他现有产品无交互抗性;对抗性蚜虫、粉虱、木虱等效果优异,可作为有效的害虫综合治理工具(IPM)。

       极显不仅对多种刺吸式害虫的成虫和幼(若)虫(如烟粉虱、木虱、蚜虫、潜叶蛾、粉介、蝽象类)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这些害虫作为媒介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病或细菌性病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极显能快速(1分钟内)停止害虫取食,在第一时间保护作物,有效阻断害虫作为媒介传毒,大大降低和延缓病毒病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具有杀虫抑病的作用。田间试验证实,极显组合用药能够显著降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

       极显剂型独特,是拜耳唯一的可溶液剂(SL),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对作物和环境非常友好。极显具有突出的内吸传导和跨层转移活性,持久有效地保护作物。其跨层转移活性,使极显可以达到“正打反死”的效果;在内吸性作用下,土壤施用后,极显通过作物根部吸收向上传导至叶片,从而系统地保护作物。

十大绿色防控新技术,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绿色防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是将绿色要求贯穿于病虫害防控的全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防治处研究员赵中华介绍了绿色防控新技术产品试验示范情况,发布了试验结果。赵中华研究员介绍说,全国农技中心每年制定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试验示范方案1520个,开展的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80多项。

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防治处研究员赵中华

       通过试验,筛选出十大绿色防控新技术。(1)生态调控。生态调控充分利用生物与非生物的生态因子,变对抗为利用,变控制为调节,对生态系统中害虫进行调控。(2)免疫诱抗技术。植物免疫诱抗通过激活植物体内分子免疫系统,提高植物抗病性,并激发植物体系列代谢调控。目前登记的植物免疫诱抗剂主要有氨基寡糖素、香菇多糖、几丁聚糖、低聚糖素等。(3)光波诱控技术。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频振式杀虫灯,在灯外配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随着电子技术、太阳能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入,LED 诱虫灯走入市场,频振式高压电网由风吸或扇吸式集虫器等取代。(4)色板诱控技术。色板涂胶中加入信息素等用于微小害虫的防控,诱虫更专一,色板可堆肥,也可就地掩埋。(5)昆虫信息素诱控技术。昆虫信息素诱控技术广泛应用的有性外激素、报警信息素、取食信息素、空间分布信息素、产卵信息素等,用于防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上的20余种害虫。已获登记的有地中海实蝇引诱剂、梨小性迷向素、假丝酵母等。(6)食物诱控技术。目前食物诱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水解蛋白类诱剂产品广泛用于防治柑橘大实蝇和桔小实蝇等,糖醋液类产品用于防治梨小食心虫、小地老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对棉铃虫、暗黑鳃金龟、绿盲蝽、松墨天牛和茶小绿叶蝉等害虫的植物源引诱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成功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源引诱剂产品。(7)电解水技术。酸性电解水作为一种新型杀菌剂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近2年开展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电解水对蔬菜叶部病害、水稻稻曲病、小麦条锈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效。(8)物理阻隔技术(防虫网)。防虫网控虫技术在水稻、果树、蔬菜上均有应用,其中在蔬菜上应用最为广泛,保护地蔬菜设施上覆盖应用,基本上可免除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等20多种害虫为害,还可阻隔数十种病毒病,达到防虫兼控病毒病良好经济效果。(9)昆虫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寄生性天敌昆虫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的有赤眼蜂、丽蚜小蜂、平腹小蜂,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上的害虫。捕食性天敌中瓢虫、小花蝽和捕食螨等已广泛用于防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上的害虫。(10)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微生物农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其次是真菌类的白僵菌和绿僵菌。目前已知的昆虫病毒主要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等20余种。植物源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化学成分有萜烯类、生物碱、酚类、类黄酮、甾体等。生物化学农药目前主要有植物生物调节剂、昆虫生长调节剂(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等),以及昆虫信息素等。

不一样的春雷霉素,不一样的效果和安全性

       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病菌侵染所致,细菌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入侵,侵入后,通常先将寄主细胞或组织杀死,再从死亡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以进一步扩展。在田间,病原细菌借助流水、雨水、昆虫等传播,暴风雨是细菌病害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受环境、病原菌、作物等三方影响,细菌性病害发生程度越来越重,防治越来越难。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具有广阔的市场,据统计,全球杀细菌剂市场将以4.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2年市场价值将至118.8亿美元。

       好的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应安全、广谱,具有内吸传导活性及治疗作用,且不易产生抗性。春雷霉素就是这样一款毒性低、高效,且具有强内吸渗透性的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春雷霉素通过破坏病原菌细胞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抑制菌丝生长并造成细胞颗粒化,使病原菌失去繁殖和侵染能力,从而达到杀死病原菌、防治病害的目的。

       江门市植保有限公司(简称“江门植保”)常务副总经理刘晓鹏介绍了江门植保的春雷霉素,以及其在细菌性病害防控上的研究和应用。

 

江门市植保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晓鹏

       刘晓鹏说,江门植保开发的复配剂中春雷霉素原药由日本北兴独家授权。日本北兴生产的春雷霉素为春日链霉素菌(Streptomyces kasugensis U.)代谢产物。我国的春雷霉素为小金色放线菌(Actinomyces microanueus)代谢产物。菌种不同,效果和安全性完全不同。与其他市面上春雷霉素产品相比,江门植保春雷霉素产品适应性广,安全性高,可用于蔬菜、果树、水稻等多种作物;防治谱广,不仅应用于防治真菌病害,还能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混配性好,可与大多数药剂和肥料桶混使用,包括不好混药的铜制剂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产品。

       江门植保加强市场布局,开发多个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公司以加收米(2%春雷霉素AS)为核心,向高含量发展,推出了颖顺(6%春雷霉素WP);向复配发展,开发加瑞农(47%春雷·王铜WP)、橙亮(50%春雷·王铜WP)、加收热必(22%春雷·三环唑WP)、禾满(22%春雷·三环唑SC)、春雾(15%春雷·戊唑醇WP)、春丫(34%春雷·霜霉威AS)等。

2020年农药使用总量持平,农药械更新换代稳步推进

       受国家宏观政策大环境影响,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植保机械更新换代稳步推进,农业处于绿色发展大环境。全国农技中心农药与药械处束放研究员介绍了农业绿色发展大环境下,2020年农药械的变化趋势。

 

全国农技中心农药与药械处束放研究员

       预计2020年,农药使用总量基本持平;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助剂、种衣剂均呈上升趋势;植物生长调节剂需求量较大;杀鼠剂需求下降,且幅度较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量占比逐年上升。生物农药品种多样化,生物杀菌剂用药量稳步上升。绿色防控产品前景看好,保护剂、免疫诱抗剂、植物健康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受扶贫攻坚政策的引领,小宗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小宗作物用药会越来越多。

       预计杀虫剂需求总量将小幅上升。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四氯虫酰胺、茚虫威、氟铃脲、噻虫啉、杀螺胺、噻虫嗪、氟虫脲、氟啶虫酰胺、醚菊酯等品种与上年相比增幅较大;二嗪磷、呋虫胺、除虫脲、甲氧虫酰肼、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苏云金杆菌、甲拌磷、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增幅在30%以上。

       杀菌剂用量上升,其中生物杀菌剂用药量显著上升。由于籼粳杂交稻推广,稻曲病成为多地重要病害,相应品种用药量上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因其具有植物健康功效,用量会进一步增加;小麦茎基腐病在部分地区有逐年加重趋势,防治药剂需求量上升;稻瘟病近年来有回升势头,防治药剂需求上升;设施蔬菜白粉病、霜霉病、立枯病、根腐病、枯萎病、灰霉病等土传病害越发严重,相应药剂会有所增加。预计2020年,烯肟菌胺、枯草芽孢杆菌、武夷菌素、丙硫多菌灵、肟菌酯、丁香菌酯、氰烯菌酯、中生菌素、春雷霉素、香菇多糖、烯酰吗啉、丙森锌、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三唑醇、氟环唑、咯菌腈、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嘧霉胺、戊唑醇、腈菌唑、蜡质芽孢杆菌等需求上升,平均上升幅度达51.63%

       除草剂经历飞速发展后,自2018年开始逐渐回落,预计2020年较上年下降。预计2020年增幅在10%以上的除草剂品种有:苯噻酰草胺、麦草畏、禾草丹、氯嘧磺隆、精异丙甲草胺、绿麦隆、野麦畏、噁唑酰草胺、2,4-滴丁酯、异丙草胺、甲草胺、唑草酮、丙草胺、异丙隆、草除灵、异丙甲草胺、莠去津、氟唑磺隆。大吨位的增幅产品有草甘膦(铵盐、钠盐、钾盐)、乙草胺、莠去津、丙草胺。

       受农药新产品打包推广以及其良好的防治效果影响,部分新农药2020年终端使用价格会略高于2019年。但部分老药品种由于多年来价格逐渐透明化,其变化不多,趋于稳定。预计总体制剂价格略升,原药价格趋稳偏降,产能趋紧。

       今后,我国环保督查将成为常态,供给侧改革将更加深入和具体,中美贸易摩擦永远在路上,高毒农药的替代将在5年之内全面完成,生物农药的发展势在必行,农化巨头发展方向和盈利模式等都将对农药市场需求和供应产生影响,势必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