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移栽水稻第一次综合防治病虫害在什么时候打药?
答:水稻田第一次用药综合防治病虫害,一般可以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初期施药,重点防治纹枯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叶瘟等病虫害。另外,针对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重发区,可以酌情加用“碧生”噻唑锌、“拓米索”噻霉酮、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等药防治有关细菌性病害,有时需要及时单独开展针对性用药。
纹枯病是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水稻分蘖末期搁田复水后,田间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纹枯病发生,尤其是在水稻拔节前后田间郁蔽,易发生纹枯病,应加强用药防治。防治水稻纹枯病,一般掌握在水稻分蘖末期或纹枯病发生初期(病穴率5%)用药。噻呋酰胺(“满穗”等)、噻呋·嘧菌酯(“倍能”等)、噻呋·苯醚甲、肟菌·戊唑醇(“拿敌稳”“稳腾”等)、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等)、戊唑·嘧菌酯(“禾技”等)、氟环唑、丙环唑、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苯甲·丙环唑(“爱苗”等)等药,适期足量使用对水稻纹枯病有良好防效,持效期长,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选用。上述含肟菌酯、嘧菌酯等药的混配剂,对稻叶瘟也有良好防效,兼具保护和治疗活性,适合在水稻生长前中期综合防治纹枯病和稻叶瘟。
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四唑虫酰胺、茚虫威、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等药,适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螟虫。其中,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四唑虫酰胺等药内吸性强,使用这些药有利于保护新生叶片。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烯啶虫胺、呋虫胺、烯啶·吡蚜酮等药,适用于防治稻飞虱。水稻田第一次综合用药防治病虫害,可以因地制宜混用上述杀菌剂和杀虫剂。但不同地区的害虫,对各种药的抗药性水平有所差异,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相关药剂,确保防效。
据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2024年粮食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稻纵卷叶螟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8~186倍),其中江苏大丰、宜兴,浙江诸暨,江西峡江,广东雷州、恩平,广西合浦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效已低于80%;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均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2~37倍、11~51倍);对乙基多杀菌素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5~17倍);对茚虫威、多杀霉素表现为敏感。防治稻纵卷叶螟时,在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以及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且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如茚虫威、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严格控制氯虫苯甲酰胺的使用范围(建议在华南稻区暂停使用)。
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辽宁省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均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0~1,698倍),江苏、四川省种群则表现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6~6倍);江西环鄱阳湖地区及浙江省种群对阿维菌素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4~360倍),而江苏、四川、湖北、安徽、辽宁省种群则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7.1倍);浙江、江西、湖南省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3~85倍),对乙基多杀菌素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3~29倍);浙江、安徽、广东省种群对三唑磷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3~24倍);湖南、江西省种群对茚虫威表现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1~5.7倍)。防治二化螟时,应采取“分区治理、轮换用药”的策略,在高抗地区应暂停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在中抗及以下地区应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并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药剂。此外,在采取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推广带药移栽等早期防控技术,以减轻后期防控压力、减少农药用量。
稻飞虱方面,鉴于当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仍处于高水平抗性,防治稻飞虱时,各稻区应继续暂停使用此类药剂;严格限制呋虫胺使用次数,建议每季水稻使用不超过1次;不建议单独使用吡蚜酮单剂,可以使用吡蚜酮与烯啶虫胺的混配剂;应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等药剂。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