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中后期重大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发布日期:2025-07-29 作者: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根据7月24~25日全省秋熟作物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会商,预计今年我省夏玉米中后期病虫总体呈中等发生趋势。其中,玉米螟、棉铃虫中等发生,草地贪夜蛾偏轻、沿海局部迟播夏玉米中等至偏重发生,南方锈病在沿海、淮北地区存在偏重发生风险。

1  发生趋势

       预计全省夏玉米发生的病虫主要有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蚜虫、锈病、小斑病、纹枯病等,总体呈中等发生趋势。 

       (1)玉米螟。中等发生,淮北、沿海地区局部偏重,预计三代低龄幼虫高峰在8月中下旬,发生期与上年相当。

       (2)草地贪夜蛾。偏轻发生,在迟播夏玉米上可能集中连片发生;沿海局部可能出现中等至偏重发生区域。

       (3)棉铃虫。中等、淮北局部偏重发生,淮北成虫产卵高峰期与玉米抽雄吐丝期吻合的玉米田偏重发生。

       (4)蚜虫。中等发生,主要发生区域为淮北、沿海地区。

       (5)锈病。偏轻至中等发生。如遇多台风天气,南方锈病在淮北、沿海地区有偏重发生可能,程度总体轻于上年。

       (6)小斑病。偏轻发生,淮北、沿海地区中等发生。

       (7)其他。甜菜夜蛾、粘虫、红蜘蛛、桃蛀螟、纹枯病、穗腐病等病虫偏轻发生。

2  预报依据

2.1  病虫发生基数

       (1)玉米螟。一代玉米螟全省平均灯诱成虫数378.9头/盏,比上年减少12.3%,平均百株有效卵块数21.2块,平均百株活虫数5.1头,与上年相当。淮北、沿海部分地区玉米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睢宁一代累计灯诱虫量195头,高于去年同期。东台一代累计灯诱虫量1,142.2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61.4%,平均百株虫量3.5头,仅低于2021年,居近10年第2位。大丰大田普查,二代平均被害株率达1.82%,百株虫量1.94头,高于去年同期。据全省13市玉米螟田间智能性诱监测设备数据显示,5月11日至7月23日,全省出现多个蛾量突增峰,其中6月4日出现明显蛾量高峰,当日全省平均诱蛾量33.5头/台,与上年相当(33.9头/台)。7月中旬调查全省平均被害株率0.7%,平均百株虫量0.5头,略低于上年同期。

       (2)草地贪夜蛾。成虫始见期为5月16日(泰兴),比上年提前4天,幼虫始见期为6月9日(宜兴),比上年推迟6天,总体始见期偏晚。据各地智能性诱设备监测,7月中旬我省出现首个成虫迁入峰,迁入峰时期晚于上年,峰期虫量1.4头/台,略低于去年同期(1.5头/台),近期沿海多地监测发现迁入虫量明显增加。截至目前,草地贪夜蛾已在全省4个设区市12个县(市、区)查见,累计发生583.43亩次,低于去年同期(946.3亩次)。发生区域田块平均被害株率为1.5%,低于上年同期(2.5%),平均百株虫量0.91头,略低于上年同期(1.06头)。

       (3)棉铃虫。据各地灯诱监测,棉铃虫一代成虫始见期早于上年,丰县一代灯诱累计诱蛾量2,267头,相比于去年增加33.7%,沛县、新沂等地一代成虫均低于上年同期,东海一代灯诱累计诱蛾量3,615头,比上年同期增加11%;邳州、丰县二代大田普查百株虫量1.2头、1.1头,略高于上年同期。滨海二代大田普查百株虫量2.3头,高于去年同期。东台大田普查,棉铃虫见虫田率38.9%,百株虫量6.0头,仅低于前2年,居近10年来第3位。目前全省棉铃虫累计发生81.7万亩次,与去年同期相当(83.2万亩次),7月上旬各地普查百株虫量一般在0.5~2.1头,被害株率0.7%左右,略高于上年。近期蛾量不断增加,沿海地区虫量较大。

       (4)甜菜夜蛾等夜蛾类害虫偏轻发生,淮北、沿海部分地区发生程度重于上年。东海、丰县一代甜菜夜蛾累计灯诱蛾量分别2,842头、923头,蛾量显著高于去年,被害株率在1%~5%。沛县二代大田普查,甜菜夜蛾二代百株虫量8.6头,相比于去年增加59.2%。大丰、东台大田普查,二代百株虫量4.36头、5.5头,发生明显重于上年及常年。二代粘虫在淮北、沿海地区零星发生,与上年相当。小斑病、纹枯病等病害轻发生,发生时间普遍偏迟且发生程度略轻于上年。

2.2  栽培因素

       2025年夏玉米栽培方式、品种布局等与2024年有所调整,导致玉米病虫害发生不确定性增加。一是栽培方式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栽培方式以麦后玉米、玉米与蔬菜、玉米与大豆或春夏玉米混作为主,交错种植,加之今年生物育种玉米新品种试点推广,玉米抗性水平不一,且夏秋季玉米生育期差异大,重茬田块多,利于玉米螟、粘虫、甜菜夜蛾、小斑病等病虫的发生危害。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加重杂食性害虫发生。近年来果菜及设施栽培面积逐步扩大,有利于甜菜夜蛾、棉铃虫等杂食性害虫转入玉米田危害。同时据近年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病虫发生种类增多、程度加重。

2.3  天气条件

       据省气候中心预报,预计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全省一致较常年偏少0~2成;平均气温全省一致较常年偏高1~2℃。全省范围有5次高温过程,且有5次降水过程,出现时间为:7月下旬中后期、7月下旬后期至8月上旬前期、8月上旬中后期、8月中旬前中期和8月中旬后期。台风、强对流等异常天 气较多,总体利于南方锈病传入和草地贪夜蛾的迁移扩散,蚜虫、小斑病等病虫害的扩展。

3  防治意见

       夏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要以一类病虫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和南方锈病为重点,同时兼顾棉铃虫、甜菜夜蛾、叶螨等病虫害。要坚持以生态控制和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为重点,化学防治为保障的绿色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确保打赢玉米重大病虫防控总体战。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优化监测网络和监测设备,扩大监测范围、加密调查范围和频次,全面开展网格化监测;统筹利用中央救灾和省级重大病虫防治等项目资金,用足用好智能监测设备,提高数据利用效率,提升预报精准性,加强自动化、智能化病虫监测设备推广与应用。采取专业调查与群众调查相结合、定点调查与面上普查、田间人工调查与智能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监测调查覆盖率和代表性,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的水平。尤其加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以及生物育种玉米田的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与危害规律。加强与气象、栽培等方面专家的联系,定期会商,不断校正预报结果,及时向社会发布。

       二是优化防控技术。要科学制订防控技术方案,优化防控技术措施,切实提高防治效果。重点把握好玉米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等关键生育期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草地贪夜蛾等病虫防治。对玉米螟,要把握好卵孵盛期,药剂喷施要突出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对草地贪夜蛾,采取高空诱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物诱杀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优先使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早期预防幼虫,同时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等天敌;坚持达标防治,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迅速扑杀幼虫,未达标田块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对棉铃虫,要做好抽雄吐丝期与三代成虫产卵相遇的玉米田监测防控工作,药剂喷施要突出玉米雌穗;鲜食玉米和青储玉米要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可在害虫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期喷洒生物农药,也可在产卵初期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灭卵。对甜菜夜蛾,可在卵孵高峰至1~2龄幼虫盛期防治,根据虫情间隔5~7天再用药1次。对锈病等玉米病害,须掌握在发病初期进行防治,尤其是台风过后要加强南方锈病监测调查,及时开展防治,重发田块隔7~10天开展第2次防治,严防暴发成灾。在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等关键生育期用好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免疫诱抗剂,增强玉米抗逆性,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三是强化服务指导。要抓好玉米螟、草地贪夜蛾、锈病等重大病虫防控,坚持综合分析、统筹兼顾、总体防治、绿色防控原则,打好夏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总体战。要强化宣传发动,立足防灾减灾思想,结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宣贯,进一步健全防控组织体系,逐级落实防控责任。普及防治技术,提升基层群众防控的主动性和科学性,防控关键时期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重点地区和生产一线开展服务指导;要实施好“一喷多促”技术措施,防病虫,提单产;要强化科学用药和安全用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积极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投入防控工作,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切实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和防治质量。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