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25-07-29 作者: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根据7月24~25日全省秋熟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会商分析,预计水稻中后期以“三病三虫”(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及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为主的病虫害总体将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程度略重于去年,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病虫发生不平衡性大。各地务必强化监测预警,科学制订防治对策,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适时打好病虫防治总体战,确保有效控制危害。

1  趋势分析

       预计全省水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态势,发生程度略重于去年。其中,一类病虫中,“两迁”害虫中等至偏重发生,二代二化螟中等发生,穗稻瘟病中等、感病品种上有偏重流行风险;二类病虫中,纹枯病偏重发生,大螟偏轻发生;其他病虫中,稻曲病偏轻发生,细菌性病害在局部老病区中等发生。

1.1  预报结果

1.1.1  一类病虫

       (1)褐飞虱。总体偏轻至中等,其中五(2)代偏轻发生,六(3)代在苏南、沿江、沿海局部中等至偏重发生,如果后期补充迁入或气候条件适宜,将加重七(4)代发生程度,预计总体轻于上年。

       (2)白背飞虱。总体偏轻至中等,苏南、沿江、沿海局部五(2)代中等发生,发生程度轻于上年。

       (3)稻纵卷叶螟。总体中等,五(3)代、六(4)代在沿太湖、沿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轻于上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本地虫源羽化期,如果期间出现外来补充迁入,与本地虫源叠加,将加重发生程度;8月下旬至9月上旬如果出现回迁峰,将对迟熟水稻影响较大。

       (4)二化螟。总体中等,二代在丘陵、沿江及淮北局部偏重发生,重于去年。发生期长且不整齐,卵孵主高峰在8月上中旬,与上年相近。

       (5)稻瘟病。总体中等,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地区感病品种上穗稻瘟偏重流行风险高,程度重于上年;若破口抽穗期遇多阴雨天气,发生程度将加重。

1.1.2  二类病虫

       (1)纹枯病。总体偏重,里下河、丘陵及淮北局部偏重以上发生,发生程度与去年相近;大面积8月上中旬进入发病盛期,与上年相近。

       (2)大螟。总体偏轻,发生区域主要在苏南、沿江及沿海,较去年略重。卵孵高峰在8月上中旬,早于上年。

1.1.3  其他病虫

       (1)稻曲病。总体偏轻,沿江、沿海粗秆大穗型品种以及丘陵、淮北杂交稻局部中等发生,与上年相近;若破口期遇多阴雨天气,将加重发生程度。

       (2)细菌性病害。总体偏轻,白叶枯病在沿淮及淮北局部老病区中等发生,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区域主要在沿江、沿海及里下河地区,与上年相近。

1.2  预报依据

1.2.1  病虫发生基数

       (1)褐飞虱。始见期略迟,迁入量低。灯下张家港6月5日始见,较去年推迟4天,苏南、沿江等地于6月下旬灯下开始零星见虫,略迟于常年。7月上中旬,苏南、沿江、沿海部分地区灯下零星见虫,逐日单灯虫量2头以内,高淳、盐都于6月30日~7月3日灯下出现小的迁入,逐日虫量为2~10头,虫量低于去年及常年。截止7月21日,全省20%地区灯下见虫,四(1)代平均单灯累计诱虫1.7头,是去年的33%,是2005年以来均值的4%,列2005年以来第21位。靖江、高淳等地7月上中旬田间始见,迟于去年。7月20日前后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苏南、沿江、沿海部分地区百穴虫量0.2~1.3头,低于去年,虫量列2005年以来同期第16~21位;田间以低龄若虫为主,江淮及淮北大部未查见。

       (2)白背飞虱。始见期正常略早、迁入期正常、迁入量较低、田间虫卵量较低。东台灯下5月16日始见,较去年提前13天;苏南、沿江、沿海于5月底及6月上中旬灯下陆续始见;较常年相近略早。6月中旬后期、6月底至7月初苏南、沿江、沿淮、沿海局部灯下分别出现1~2个迁入峰,峰期出现时间与去年及常年相近,峰期逐日单灯虫量30~100头,局部达300~700头,总体低于去年及常年。至7月21日止,全省四(1)代平均单灯累计诱虫137头,是去年的30%,是2005年以来均值的17%,列2005年以来第17位。7月20日前后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百穴虫量大多30~100头,卵量20~60粒,低于去年同期,列2005年以来第15~20位,田间以低龄若虫为主;苏南、沿江、沿海局部百穴虫量300~600头,卵量100~200粒。

       (3)稻纵卷叶螟。成虫始见期正常,迁入期较迟,迁入量较小。句容于5月9日性诱监测始见,较去年推迟5天;盐都于5月18日首次灯下见虫,较去年提前19天;宜兴于6月5日田间赶蛾始见,较去年提早1天;总体与常年相近略早。田间赶蛾虫量总体较低,6月中旬至7月中旬,苏南、沿江部分地区逐日亩赶蛾量5~30头,其他地区普遍10头以内,未出现明显蛾峰;轻于去年及常年同期。智能性诱监测及灯下虫量也较低,6月中旬至7月中旬,逐日单灯虫量普遍在5头以内,单台性诱设备逐日诱集蛾量0.04~0.34头,低于去年及常年同期。四(2)代系统田累计亩赶蛾量,苏南、沿江地区平均115头,是去年的14%,是2008年以来均值的5%,列2008年以来第18位。田间虫卵量较低,7月20日前后,苏南、沿江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百穴虫卵量2~10头·粒,田间卷叶率普遍在0.1%~0.5%,发生总体列2005年以来同期18~21位。

       (4)二化螟。一代诱集虫量较高、残虫量及田间为害率总体重于上年。全省一代平均单灯累计诱蛾803头,是去年的3.1倍,为近5年均值的1.9倍;全省一代平均单个性诱捕器累计诱虫759头,是去年的1.5倍,为近5年均值的2.1倍。7月中旬普查,全省典型地区平均一代螟害株率0.33%,部分防治不及时籼稻田块螟害株率1%~2%,略重于去年。典型地区剥查,一代平均亩残留虫量112头,是上年的1.1倍,其中沿江、丘陵及淮北高的300~800头,总体列2001年以来第10~15位。7月初以来平均单灯累计诱蛾22头,较去年增加2头;平均单个性诱捕器累计诱蛾52头,较去年增加7头。

       (5)稻瘟病。播栽以来,苗叶瘟总体轻发生,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局部感病品种上零星查见。7月20日前后大面积普查,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地区病株率0.01%~0.2%、病叶率0.01%~0.1%,轻于上年。秸秆连年全量还田,利于田间菌源积累,为穗稻瘟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

       (6)纹枯病。6月底至7月初始见,较去年及常年略早。7月上中旬,温度偏高,田间郁闭度加大,利于纹枯病扩展蔓延。7月20日左右系统调查,里下河、沿海及淮北局部病穴率5%~15%、病株率1%~6%;大田普查,早栽田重于迟栽田,里下河、沿海及淮北局部病穴率1%~8%、病株率0.2%~2%。病情总体与去年相近。

       (7)大螟。前期诱集成虫量略高、残虫量及为害程度与上年相近。全省一代单灯平均累计诱蛾227头,较去年增加18%,较近5年均值增加20%;一代单个性诱捕器平均累计诱蛾253头,较去年增加10%,较近5年均值增加22%。二代单灯平均累计诱蛾30头,较去年增加3头;单个性诱捕器平均累计诱蛾15头,较上年少18头。7月20日前后典型地区调查,二代螟害株率0.01%~0.1%;典型地区剥查加权平均亩残留活虫9头,较去年增加1头,列2001年以来第12~18位;此外,田外玉米、茭白、蒲等寄主仍有一定的虫源。

       (8)其他病虫。稻曲病,近年在丘陵、淮北杂交稻及沿江、沿海粗杆大穗型品种上发生普遍,田间菌源充足。细菌性病害,沿淮、淮北、沿海局部地区杂交稻品种易感细菌性病害,且近年这些地区发生普遍,田间菌源充足,台风、暴雨等天气多,将加重发生程度。

1.2.2  品种布局、苗情与抗药性

       一是主栽品种抗性不强。我省优良食味水稻种植面积较大,这类品种大多较感稻瘟病,加之同一品种连续多年种植,导致品种抗性退化,据统计,近年全省稻瘟病感病品种面积占比60%以上,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二是栽培方式多样。品种和栽培方式多,播栽期长,苗情和生育期差异大,桥梁田多,利于迁飞性害虫迁移和螟虫辗转为害,生育期拉长导致破口抽穗期遇阴雨天气概率大,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的流行。今年直播稻种植面积较上年有所反弹,生育期偏迟,适宜水稻生长后期“两迁”害虫滞留危害。稻麦秸杆还田,利于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等多种病虫的发生繁殖。三是害虫抗药性上升。据近年抗性监测,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等双酰胺类药剂产生中等以上水平抗性,褐飞虱对噻嗪酮、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等主流药剂产生中等以上水平抗性,影响防治效果,田间防效降低。

1.2.3  气候因素

       据省气候中心预报,预计今年7月21日~8月20日降水量全省一致较常年偏少0~2成,平均气温全省一致较常年偏高1~2℃。全省范围有5次降水过程,出现时间为:7月下旬中后期、7月下旬后期至8月上旬前期、8月上旬中后期、8月中旬前中期和8月中旬后期。全省范围有5次高温过程,出现时间为:7月下旬前中期、7月下旬后期、8月上旬前中期、8月上旬后期和8月中旬中后期。

       气候因素总体对“两迁”害虫的迁入及繁殖危害无明显不利影响,利于纹枯病及早播田块稻瘟病与稻曲病等真菌性病害流行,也有利于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2  防治意见

       针对今年水稻中后期重大病虫发生态势,各地要围绕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监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分类打好中后期重大病虫防治总体战,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损失,为水稻丰产丰收、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一要加强监测调查,提升测报准确率。针对今年前期病虫特点,各地要紧扣“面广、量足、质高”要求,做好“三个结合”,即系统监测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测报工具监测与人工田间调查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增强调查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要加大智能监测站点建设,增加智能监测设备数量,用好已有智能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提升监测预警的智能化水平。要加强与栽培、气象等方面专家的联系,定期开展趋势会商,不断校正预报结果,及时向社会和基层发布预报信息和防控技术。

       二要紧扣重大病虫,打好防治总体战。紧抓一类、二类病虫,兼顾三类病虫,在做好生态调控和理化诱控措施的基础上,对达标病虫,明确主攻对象,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科学打好防治总体战。下阶段重点打好2次左右总体战,第1次在7月底至8月上旬,苏南、沿江、沿海地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为主,其他地区以纹枯病、二化螟为主攻对象,兼顾叶瘟、大螟;第2次在8月中下旬,结合水稻破口抽穗,主攻穗稻瘟、稻曲病、纹枯病及“两迁”害虫、螟虫;9月上中旬水稻穗期,根据需要防控好穗稻瘟及褐飞虱;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重发区需单独开展针对性用药。

       三要推进绿色防控,强化统防统治。坚持“前防、中控、后保”的全程绿色防控策略,大力推广应用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充分发挥绿色防控措施的作用,切实做到农药减量增效。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绿色防控,减量控害”的原则,做到合理用药、科学防控,尤其要注意抗性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穗期稻瘟病等病虫防治的科学用药;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种植香根草、释放天敌赤眼蜂、安装害虫性诱剂或食诱剂、智能喷射型迷婚剂、使用生物药剂等生态控害措施;要及时用好中央病虫防控资金,落实“一喷多促”技术措施,对可能暴发的重大病虫害,做好防控预案,及早准备应急防控物资。进一步发挥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的主体地位,推进多种形式的统防统治,积极引导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全面提高病虫防控效率和效果。

       四要做好分类指导,加大宣传力度。针对水稻田间苗情复杂、病虫情发生差异大的特点,要强化分类指导。防治关键时期,及时组织各级专家和农技人员,广泛深入病虫重发区和技术力量薄弱区,挂钩服务、分类指导,因病、因虫、因苗、因天开展病虫防控。指导协调农资服务,确保农民及时方便购置农药,满足用药需求。结合“科学用药进万家”行动、“虫口夺粮”保丰收促增产行动等专题行动,开展科学用药、绿色防控技术培训,提高群众防治的科学性。今年夏季高温天气多,尤其要强化安全用药意识,落实防护措施,避免中毒中暑和高温季节使用农药造成作物药害等事故发生。加强植保无人机作业指导,防范在桑蚕养殖区、水产养殖区、水源地等附近的施药风险。加大齐穗后科学用药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宣传培训力度,最大力度减少稻米农残超标风险,保障稻米品质安全。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