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生: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作物病虫绿色防控
发布日期:2021-06-29 信息来源:万商大会组委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

       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灾害之一,有害生物(病、虫、草、鼠)1,700多种,害虫830多种,病害720多种,杂草60多种,鼠害20多种,重大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60亿~70亿亩次,年防治60亿~80亿亩次,潜在经济损失5,000多亿元。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栽培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全球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过去我国病虫害防治手段单一,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不仅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导致病虫害抗药性上升、生物多样性下降、防治效果降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新时期农业生产面临的新业态新形势。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健康”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病虫害防控的发展方向——绿色防控。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促进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的转变。

       绿色防控技术包括:

       一是生态调控技术: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二是生物防治技术: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牧鸡牧鸭、稻鸭共育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Bt)、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积极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生化制剂应用技术。

       三是理化诱控技术:重点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蔬菜、果树和茶树等农作物害虫,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

       四是科学用药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十三·五”我国农作物绿色植保进展由理念到行动,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强,绿色产品和技术效益显著,研发了一批绿色防控新技术产品,集成了一批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激发了绿色防控技术产品的创新发展。

       抗病资源日益丰富,多抗品种、广谱抗病品种、持久抗病品种、成株期抗性品种等。育种技术显著提升,分子设计育种、基因聚合、基因编辑等。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利用时间上的轮回和空间上的合理分配,抑制病原菌小种的定向选择。

       研制出大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市场潜力巨大。活性高、单位面积用药少、选择性高、无毒害、对于环境造成的危害小以及降解后无毒性等。生物农药:植物(除虫菊酯、皂角以及苦皮藤等)、动物(如多氧霉素杀菌剂等先导性化合物)、微生物(如春雷霉素、阿维菌素等)。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毒氟磷、环氧虫啶、环吡氟草酮等。免疫诱抗剂:阿泰灵、唯大力、氨基寡糖素等。

       新型施药器械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精准施药,是农药减量、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和作业面积逐年增加,保有量从2014年的695架增至2018年的3.15万架,作业面积从2014年的426万亩次增至2018年的2.67亿亩次。高杆喷雾全面普及。

       我国重大病虫害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微生物组扩展了植物免疫系统的认识。马忠华团队揭示了小麦穗部微生物群的假单胞菌与植物病原真菌赤霉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王二涛团队揭示了脂肪酸是丛枝菌根真菌从寄主植物中摄取的主要碳源,在植物-白粉菌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康乐院士团队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害虫迁飞监测预警技术瓶颈获突破。南京农大胡高教授通过对昆虫垂直雷达10年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昆虫迁飞的宏伟场景,展示了昆虫垂直监测雷达的应用前景。突破了利用垂直雷达监测昆虫动态在数据分析方面的技术瓶颈,对我国昆虫雷达技术的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抗病基因的克隆及抗性机理的深入解析,为在保证品质、产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作物抗病性奠定了基础。何祖华团队揭示了通过表观控制存在拮抗作用的NB-LRR基因来平衡抗病和产量的机制,利用Pigm locus育出了抗稻瘟病并且高产的Longliangyou3189。陈学伟团队发现的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培育出具有广谱抗病能力的品种。

       揭示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诱饵模式”,为开发诱导植物广谱抗病性的生物农药和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王源超教授团队发现了大豆疫霉菌致病新机制,提出了作物疫霉菌“诱饵模式”致病机制模型,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作物疫病成灾机制。

       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成效显著,多种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生产上成功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是草地贪夜蛾防控取得重要进展,基于对草地贪夜蛾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借鉴中国棉铃虫等重大农业害虫防控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两步走”策略;实施以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草地贪夜蛾为害得到有效管控,实现“有虫无灾”;提出了基于先进的种群迁飞监测预测、成虫迁移阻截和幼虫高效控制关键技术的远期草地贪夜蛾绿色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

       二是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成效显著。系统揭示了中国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体系,查明了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和越冬区域;首次证实有性生殖是我国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发现转主寄主小檗的广泛分布与有性生殖的常年发生是我国条锈菌新小种产生策源地形成的根本原因;建立了我国小麦条锈病准确预测预报体系、条锈菌早期检测分子体系,实现了对小麦条锈病的精准预测;研究结果为病害流行、病菌变异、品种抗性等提供了借鉴和指导,对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和危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绿色植保目前面临六大问题: ① 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作物病虫仍处高发态势;② 作物病虫防控“重治轻防”,相对投入不足;③ 缺乏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与产品-抗病基因及其应用;④ 植保科技研发与实际应用不密切;⑤ 基层植保队伍与工作条件尚待完善;⑥ 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缺乏整体综合方案。

       我国绿色植保“十四·五”发展趋势——智慧植保。智慧植保是新时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的新的要求,是生态文明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及《病虫害名录》的发布为智慧植保提供了政策保障,现代生物科技及智能化、大数据的发展为智慧植保提供了技术支撑。政府、农民农户、企业、科教工作者共同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发展好智慧植保一要落实条例精神,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谱写绿色防控新篇章;二要加速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科技创新,研究农业生产新形势的农作物生物灾害新规律、新对策,研发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手段,研发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的新技术、新产品,培育抗逆新品种,研发满足自动化、智能化要求的植保新装备、新技术,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绿色可持续控制新模式、新体系。

       第三要加速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① 专顶层设计,通过政策、项目导向开展有组织性和针对性的科技创新。② 强化植物免疫、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生态调控、绿色农药研发等前沿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③ 积极推进智慧植保,构建基于植物免疫诱抗、传感器、系统学和生态学理念的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新体系。④ 提高植物保护工作的精准性、时效性和科学性。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